24 11 月 2017

MTB胎壓秘笈

胎壓打的好,騎車盡興又美好。雖然整體來說,胎壓不過就是打氣這麼簡單一回事,但是找到你的專屬甜蜜點,卻可以大幅優化你的單車表現。

通常MTB胎壓,維持在22psi(1.5bar)到35psi(2.4bar)之間。後輪的胎壓通常會高於前輪,原因很簡單,因為騎士的重量大部分由後輪承受,所以需要多一點支撐力。胎壓的絕對值由許多變數決定,例如:輪胎種類、騎乘路況、騎乘狀況、天氣變化等等。但是,其中也包括一些個人偏好:例如世界級高手,在不同的設定下,往往勝負僅有不到一秒的差距。也雖然說他們的設定值不會差別太大,大概也只有幾個psi的差異,但是勝負的魔鬼就藏在這些細節裡。

吃軟不吃硬?

大家都以為低胎壓就滾動的慢,其實這僅限於平面道路。道理很簡單,堅硬的輪胎不會在遇到崎嶇不平的路況的時候變形,反而會在這個時候被向上擠壓,將原本往前進的力道,在這時候變成被體重與避震器吸收的垂直力道。

而這些垂直力道是反作用力,不僅會造成減速,讓你的體力消失的更快,更讓單車的操控變的困難,因為太高的胎壓會減低抓地力。這一切拖你慢下來的變數,都是傳統的刻板印象所造成,也就是硬一點比較快的理論,但事實上卻是背道而行。

在天平的另外一端,若是胎壓太低了,例如,低於20ps(1.3bar),輪框比較容易在撞擊時損壞,內胎也比較容發生蛇咬。急轉彎時輪胎也可能會發生側向變形。另外,太軟的輪胎也會讓路感變的拖泥帶水而且不穩定。

縮小範圍 最適調整

對長途或是林道騎乘而言,滾動阻力比抓地力重要,因為動力輸出需要效率。更何況,你選的輪胎應該以輕量化、胎皮柔軟為優先,所以胎壓高一點會相對有利。建議前輪打26-28psi (1.7-1.9 bar),後輪打28-30psi (1.9-2 bar)就足夠了。前輪超過30psi還有後輪超過30-32psi (2-2.2 bar),除了在平滑的路面以外,在其餘路況不會有額外的好處,特別是你需要緊急煞車的抓地力時。

你偏愛的林道越重口味,爬坡高難度,技術要求也越高的時候,抓地力越是往前推進的要素,理想胎壓也需要越低。輪胎的阻力、速度與操控性若是可以依據路上盤根錯節的樹根與沙礫謀合,比起相對少量的平路滾動速度的流失,來的更有價值。這個道理在爬坡時也通。配合路面所得到的抓地力,會讓你爬的更快更高。這也是雪地車與27.5 吋MTB的成功之道。

無內胎系統非常適合用在低胎壓的狀況,因為減少了發生蛇咬的風險。不過若是你的騎乘風格非常具有侵略性,你的輪胎還是會變形,並且需要跟有內胎系統相同輪組的支援。

重度使用者的貼心建議

若是你的體重稍重,輪胎若是沒有相對的高胎壓(30psi或是更高)的支援,在騎乘時不免會發生轉向不足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換成更強壯的輪胎,例如編織密度(TPI)更高的輪胎,給您額外的支撐。極有可能您於重度騎乘,或是使用低胎壓設定時,會比起騎乘輕量化、高胎壓的輪胎時更快,而且您也會更有信心、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