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3 月 2016
公路車彎把解密:寬度、下沉量及前伸量
帥氣彎曲的公路車把手,是公路車的靈魂元素之一,圓圓的管形看似一個樣,但事實上這裡面可是大有學問,要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品牌及款式中,挑到一款你適用的彎把還真像是大海撈針。然而,究竟在這個容易被忽略的公路車彎把,為何要暗藏如此多的玄機呢?以下文章將為讀者解密彎把,讓你弄懂把手角度、彎把形狀、車把寬度等規格,畢竟這些密密麻麻的數據,可是跟你的騎行姿勢很有關係。
新一代的公路車彎把,例如說FSA的環法鯊魚俠限量版K-Force Compact TdF LTD Edition,不僅採用了最先進的碳纖維複材,成為地表上性能最強悍的車把之一,而在規格及尺寸上也提供多元選擇。這款環法限量版的K-Force碳纖把,它的頂部特色是超級寬的隆起至龍頭的兩端,是為了安裝夾式空力手把或是其他配件而用,而夾箝地區有額外的補強,還有防滑的塗裝。此外,變速線跟煞車線可以順著有雙倍寬度而且專為增加硬度與防止疲憊設計的溝槽走線。這樣面面俱到的以騎士需求為考量,正是FSA設計團隊在研發時的用心及貼心,絕對是車友在選購時的理想選擇。
車把的尺寸就像穿衣服要合身,絕不可能一號尺碼行遍天下,而上圖的K-Force環法限量版彎把就提供三種寬度可選-400mm、420mm、440mm。此外,公路車的彎把不僅有多種寬度可選,基本上隨著每個品牌設計理念的不同,在彎把的前伸量(Reach)、下沉量(Drop)以及彎把形狀均有各自的設計及巧思。那究竟你適合哪款彎把呢?以下我們針對彎把規格來個徹底剖析:
Drop
在此翻譯為下沉量,是指彎把的上把與下把末端的落差距離,以中心點計算。基本上,下沉量較大的彎把,可讓你擁有趴低平背更符合空氣力學的騎姿,但這種騎姿對於柔軟度不佳的騎士太過吃力,在長途騎乘時容易導致疲勞感。而對於所謂腳骨軟Q柔軟度好的騎士,像是下沉量150mm的大彎把就是不錯的選擇;而對於柔軟度普通的朋友或是入門者,推薦像是下沉量125mm的小彎把。
Reach
在此翻譯為前伸量,是指上把中心點至把手最前端中心點的距離。基本上前伸量跟下沉量在某種程度上有重覆的意味,例如說較長的前伸量或是較大的下沉量,都能讓騎士擁有趴低平背的低風阻騎姿,兩者的差別在於,把手前伸量的距離可以利用龍頭尺寸的長短來微調修正。一般來說,80mm的前伸量最為常見,理想的上半身坐姿騎乘姿勢,是當雙手抓握把手時,儘可能讓軀幹與手臂的夾角呈現約90度。
Bend
傳統公路車的彎把形狀一般以大彎把為主,這種彎度呈現連續性。而新一代的公路車彎把例如FSA的Extra Light New Ergo就進一步考量到人體工學,它有淺短稍微外放的高度與窄寬度,讓騎士可以體驗更舒適的握姿。FSA其他系列的把手亦相當優秀,例如SL-K Compact小彎把就提供加寬的把手中段設計,讓雙手在抓握時更加扎實及舒適。至於你該選用哪種彎度把型呢?這主要考量到你的騎乘型態以及個人偏好。
把手寬度
一般來說把手寬度的測量,是以彎把兩側的中心作為測量點,而非彎把的最外端,並且基本上以20mm為一個尺碼。至於你該選用哪種寬度?主要視你的肩膀寬度以及騎乘型態而定,例如說肩膀寬大者可選用較寬的彎把來獲得較佳的操控穩定性,也讓胸腔得以舒展讓呼吸更順暢,市售常見最寬的彎把寬度為440mm。但也要注意,彎把的寬度絕不是越寬越好,而是要以騎乘者的肩寬作為基準點,例如說彎把的寬度比起肩寬很誇張的大,那會導致雙手外八的騎姿,不僅失去了追求舒適性的本質也不符合空氣力學,並且在長時間的騎乘下很容易導致背部僵硬、肩頸酸痛的狀況發生。
挑選適合自己的彎把?
你的身體質量及騎乘型態決定你該選用哪款彎把。如果你擁有良好的柔軟度、以競賽為目標,在握下把位時的位置以尾端為主,那我們建議強者如你可選擇下沉量較大的傳統大彎把。這種把型如前文所述,很容易打造出前趴平背的攻擊型騎姿,並且平順的下把設計在抓握時也是挺舒適的。
而作為休閒騎士,或是柔軟度普通的朋友,建議你選擇下沉量較小的彎把,例如小彎把(Compact)或是人體工學把(New Ergo)都是能讓你快樂騎乘的好伙伴。畢竟,要強求入門騎士使用高度落差極大的大彎把,在這樣長時間勉強自己抬高脖子才能看到前方,沒多久就會導致背部僵硬、肩頸酸痛,接著就罹患公路車常見的「握下把恐懼症」。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騎姿絕不是越趴越好,或許確實是騎姿越趴可以得到更佳的空力優勢,但如果一昧的追求趴低的空力騎姿而失去舒適性,反而是顧此失彼越騎越慢。
至於把手的寬度怎麼選?請你的朋友或至專業車店測量你的肩峰鎖骨關節,也就是肩膀兩側頂端較突起點,測量這兩關節點之間的距離。一般來說,體型嬌小的女性或青少年騎士,由於肩寬較小可選擇較窄的把手,常見最窄把手的寬度從380mm開始;而如果是身材壯碩的騎士則可選擇較寬的把手,常見最寬把手的寬度到440mm。
把手選得好,快意騎乘沒煩惱。而如果你想進一步提升操控座艙的舒適性,並點綴色彩繽紛的個性化握把帶。
中非共和國
乍得
佛得角
利比亞
利比里亞
剛果 - 布拉薩
剛果 - 金夏沙
加蓬
南非
博茨瓦納
厄立特里亞
吉布地
喀麥隆
坦桑尼亞
埃及
埃塞俄比亞
塞內加爾
塞拉利昂
塞舌爾
多哥共和國
安哥拉
尼日利亞
尼日爾
岡比亞
布吉納法索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紹
摩洛哥
斯威士蘭
毛里塔尼亞
毛里裘斯
烏干達
留尼旺
盧旺達
科摩羅
科特迪瓦
突尼西亞
納米比亞
索馬里
聖多美普林西比
聖赫勒拿島
肯雅
莫桑比克
萊索托
蒲隆地
蘇丹
西撒哈拉
貝寧
贊比亞
赤道幾內亞
辛巴威
迦納
阿爾及利亞
馬拉威
馬約特
馬達加斯加
馬里
南佐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
南極洲
布威島
法屬南部地區
赫德與麥當勞群島
不丹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亞美尼亞
以色列
伊拉克
伊朗
俄羅斯
北韓
南韓
卡塔爾
印尼
印度
可可斯群島
台灣
吉爾吉斯
哈薩克
土庫曼
土耳其
塔吉克
塞浦路斯
孟加拉
寮國
尼泊爾
巴勒斯坦自治區
巴基斯坦
巴林
敘利亞
斯里蘭卡
新加坡
日本
東帝汶
柬埔寨
格魯吉亞
汶萊
沙特阿拉伯
泰國
烏茲別克
科威特
約旦
緬甸
聖誕島
英屬印度洋領土
菲律賓
葉門
蒙古
越南
阿塞拜疆
阿富汗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阿曼
馬來西亞
馬爾代夫
黎巴嫩
丹麥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冰島
列支敦士登
匈牙利
塞爾維亞
奧地利
奧蘭群島
安道爾
希臘
德國
意大利
愛沙尼亞
愛爾蘭
拉脫維亞
挪威
捷克共和國
摩爾多瓦
摩納哥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亞
斯瓦爾巴群島及揚馬延島
格恩西島
梵蒂岡宮城
比利時
法國
法羅群島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波蘭
澤西島
烏克蘭
瑞典
瑞士
白俄羅斯
盧森堡
直布羅陀
立陶宛
羅馬尼亞
聖馬利諾
芬蘭
英國
英屬地曼島
荷蘭
葡萄牙
西班牙
阿爾巴尼亞
馬其頓
馬爾他
黑山
加拿大
千里達和多巴哥
危地馬拉
古巴
哥斯達黎加
墨西哥
多明尼加共和國
多米尼克
安圭拉島
安提瓜及巴布達
尼加拉瓜
巴哈馬
巴巴多斯
巴拿馬
格林納達
格陵蘭
法屬聖馬丁
波多黎各
洪都拉斯
海地
牙買加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瓜德羅普島
百慕達
美國
美屬維京群島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巴泰勒米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聖皮埃爾島及密克隆島
聖盧西亞
英屬維京群島
荷屬安地列斯
蒙塞拉特
薩爾瓦多
貝里斯
開曼群島
阿魯巴
馬丁尼克島
北馬里亞納群島
吉里巴斯
圖瓦盧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巴布亞新幾內亞
帛琉
庫克群島
所羅門群島
托克勞
斐濟
新喀里多尼亞
法屬玻里尼西亞
湯加
澳洲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瓦努阿圖
皮特凱恩島
紐威島
紐西蘭
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美屬薩摩亞群島
薩摩亞群島
諾福克島
諾魯
關島
馬紹爾群島
厄瓜多
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
巴拉圭
巴西
智利
法屬圭亞那
烏拉圭
玻利維亞
福克蘭群島
秘魯
蓋亞那
蘇里南
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