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3 月 2016

挑對MTB車架 你不可不知的四大重點

車架尺寸選得好,快意騎乘沒煩惱。特別是對於MTB族群,選擇一支適合自己的車架,不僅有助於踩踏效率及騎乘舒適性,更能提升安全性。然而,車架的設計層層面面都有其學問,要挑對一支適合自己的車架,可得費上一番功夫。

關於車架的尺寸標示法也有三種,部分車廠使用英吋計算,也有車廠使用公分,而目前最普遍的是像衣服一樣,區分為S、M、L等尺寸。基本上這些尺寸標示都跟立管長度有直接關係。然而,並非每間車廠的立管尺寸的計算方式都一樣,甚至有部分車廠的標示還「名不符實」,亦即標示尺寸與實際尺寸存在著落差。

另外,目前有新的一派使用「前伸量及疊高量」(Reach & Stack),這種車架尺寸的測量方式保障了一致性,卻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才能解讀。當然了,不是每間車廠都願意使用「前伸量及疊高量」來計算車架尺寸。綜上所述,即便說兩個不同品牌的M號車架,其車架幾何幾乎都會存在著差異。雖然說買錯車架尺寸,還是能透過改變龍頭把手座管的尺寸來優化騎姿,但更重要的是,在買車時何不一次到位買到最適合自己的車架尺寸呢?以下我們提供車架尺寸的四大採購要點,讓你一次輕鬆買對車。

挑對合身的車架是買好車的第一步,挑對車架後其他的問題就不大了!

立管長度 

這個尺寸跟車架的整體高度有直接關係。很重要的是你須考量到最大與最小的極限值-立管長度必須夠長才不必使用恨天高的超長座管,因此將整車的比例弄得很不協調。另外,立管長度也必須夠短才適合小精靈身材,特別是對於嬌小可愛的女性車友。

如果你騎的是林道越野車(Cross-country),倒是不用太在意立管太短的問題;但如果說你騎的是全地形車(Trail)並且有安裝伸縮座管,由於伸縮座管會增加大約2.5公分的前置長度,因此這部分還是要稍微注意。

較短的立管以及壓縮車架的設計,可讓騎士在跨上單車後,下體與上管仍保有充足的安全空間,如此有利於越野操控,尤其是在騎乘陡坡、高難度刁鑽的林道。

跨高

跨高的計算方式是從地面至上管中心的距離,一般來說壓縮車架的跨高通常較低。當你穿上車鞋,雙腳跨著車架站立在座墊前方,雙腳與肩同寬,此時車架的上管應該與下體保有約5公分的間距,讓下體與上管保持著安全間距,不僅可讓上、下車變得更輕鬆,也可提升操控自信;反之,如果下體與上管的間距太小,難保哪天不會發生下體撞到上管的意外。基本上,小車架一般都不會發生這種卡蛋的問題。

如果你騎的是29吋大輪徑,通常車架的上管會高一些,特別是使用長行程避震前叉的車種。

前伸量(Reach)

目前車架的設計趨勢是加長Reach,好讓騎士可用稍短一、兩公分的龍頭來得到相同尺寸的操控座艙。這樣可帶來幾項好處:首先可提升騎乘穩定性及操控的靈敏度,再者也可降低在緊急煞車時連人帶車前滾翻的可能性。此外,由於受惠於較短的後下叉設計,加速性也會更優秀。

車廠的車架尺寸一般都會對照著騎士的身高,如果你的身高卡在兩個尺寸中間,那這時候測量你雙手展開的展幅,如果說雙手展幅大於你的身高,或是你騎乘的是挑戰性更高的全地形車,那就挑選較大的車架。

騎乘風格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偏好的騎乘風格,例如有的人喜歡直挺較舒適的騎姿,完全受不了公路車那樣前趴平背的低風阻騎姿(點此閱讀公路車車架選購指南)。還有,不同的MTB專項也會有不同的騎乘需求,例如林道越野車(XC)相對於全地形車,一般來說會搭配較長的龍頭,座墊與龍頭的落差也會較大。

無論你是偏好哪種騎乘風格,在騎乘時要保有能移動身體重心的能力,例如在爬陡坡時需要前移重心以免後空翻;而在陡下坡時要將身體重心向後移來降低前空翻的可能。

MTB的騎乘速度相較於公路車來得低,因此較不用去考慮空氣力學,特別是在難度較高的全地形騎乘中,較為直挺的騎姿反而能提升操控性並且加快速度。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斷重申選對車架尺寸的重要性,因為只要選對車架,或至少說不要選錯的太離譜,後續仍能透過改變龍頭長度、車把寬度,或是說改變座管的後移量(setback)來優化騎姿。

前伸量(Reach)及跨高是挑選車架時的重點,也是做好Bike Fit的第一步,可讓你在騎乘高難度的林道越野時提升操控自信,進而增進騎乘表現。